类别:开云 发布时间:2025-10-29
央广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(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杨昶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有观点》报道,我国钓鱼爱好者约1.5亿人,相当于约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爱好钓鱼。其中,25至44岁的中青年群体已成为钓鱼运动的主力军,占比高达46%,呈现年轻化趋势。
钓鱼运动靠什么征服年轻群体?不再满足于“一人一杆一世界”的年轻人,又为“钓鱼经济”打开哪些蓝海空间?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有观点》特别策划“行业洞察”,对话全国钓具行业领军企业副总经理谭春林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产业导师赵晨。
谭春林(左) 赵晨(右)

不求渔获只重体验!

传统的钓鱼者追求渔获的数量,年轻的钓友更看重过程的体验。
首先,他们奉行“钓获放流、只取所需”的原则,会将钓上来的鱼放回到原生水域,这契合年轻人轻结果、重感受以及注重环保的心态。他们的消费逻辑已从占有“鱼获”转向占有“体验”,从功能需求升级为情感精神需求。
此外,小物钓、海钓、飞钓等小众钓法深受年轻人欢迎。谭春林介绍,小物钓具有轻量化、城市友好的特点,受众以25至35岁都市白领、年轻父母为主,有利于缓解职场压力、亲子自然教育;飞钓被称为“水中芭蕾”,对甩线的抛投技术有较高要求,能够达成一种精神共鸣;海钓的消费群体以户外探险家和轻奢体验者为主,消费水平较高,往往具有冒险精神。其中,小物钓入门即玩,后两者属于进阶玩法。
好渔具“好”在哪?
谭春林的公司,位于“中国钓具之都”山东威海,是全国钓具行业的领军企业。以钓竿鱼线轮的生产为例,他们生产了速比高达1:7.1的鱼线轮,填补了国内高端鱼线轮的空白。在产品设计上,他们既要平衡高颜值、轻量化、易操作等年轻化的需求,又要兼顾精准度高、耐用性强、适配性强等专业性能。
赵晨补充,智能化也是目前新的方向。“现在很多鱼竿和鱼漂出现了一些科技的狠活,经验不丰富的人可以借助传感器,实时监测咬钩力度,决定收杆时机,还有很多GPS的定位装置,可以显示鱼群的位置。”
谭春林指出了一个大众认知误区:钓具并非越贵越好,也不是越贵就越能上鱼。产品的价值受材料和品牌影响,大部分贵的产品是因为材料贵,材料“高”相对来说就比较脆,老钓手才能够得心应手地操作它。因此,钓鱼装备要根据自己的适配性来选择。
钓鱼比赛现场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“钓鱼+”消费潜力大!
年轻群体的钓鱼钓具消费呈现“金字塔”的结构,新手的消费较低,3年以上资深玩家的消费额较高。数据显示,25至44岁年轻群体的人均年消费主要集中在2000至8000元,中高阶用户可达到1万至3万元。
不过,钓鱼经济远不只围绕钓鱼本身,还涉及钓具赛事、钓鱼直播以及与文旅合作等方面,但是仍有发展空间,赵晨以钓鱼赛事为例,去年全国钓鱼赛事参赛人次累计只有46万,而一个直辖市级别的马拉松赛事光报名就近20万人,这说明钓鱼赛事比较年轻,未来需要拉动多元赞助和创新比赛模式。
未来,“钓鱼+”还将催生出多元化消费场景。“比如跟教育融合,把钓鱼融入语文教学,或者跟康养结合,开发钓鱼相关的旅居项目,再或者与VR、AR结合,让人们足不出户地体验钓鱼。”赵晨指出。
扬杆出海未来可期!
中国是世界钓鱼用具制造大国,全球80%以上钓鱼用具产品都是中国制造。未来,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品牌强国的跨越?赵晨建议,首先,围绕不同场景做通用型工具向专用工具的细分,并做好品牌化宣传;第二,围绕年轻群体发力,他们对于跨国别文化接受度高;第三,紧抓专利保护和技术攻坚,比如将产品与传感器、AI以及低功耗的电机去结合;最后,用赛事传播文化,把本土文化、文旅资源以及垂钓运动打包成一个综合的赛事品牌,将中国的户外文化和钓鱼文化整体输出。
